专业成就卓越
服务热线:

江南菜为什么偏甜?嗜甜远超嗜咸,为什么吃得这么特别蔗糖甜食甘蔗

发布时间: 2022-03-07 14:25:09

  知道江南菜为什么偏甜?“嗜甜”远超“嗜咸” ,为什么吃得这么特别

  食蔗高年乐,含饴稚子欢。"甜食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种诱惑,从牙牙学语的幼子到耄耋之年的老者,无不贪恋这一口甜蜜蜜的味觉体验。从古至今,老抑或少,对于甜这一味都是无法抗拒的。"中国饮食小康指数"推出"国人最偏爱的味道"调查以来, "甜"占据着排行榜的首位。

 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被制造出来的糖,《诗经·大雅》中有记载“茶如饴”,说明在我国远在西周时期,就已经有了饴糖。而我们现在最常见到的甘蔗糖,则是从外国进贡来的东西,平民百姓是吃不到的。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拥有了糖,就是从瓜果和蜂蜜中获取,甜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秦朝,在秦朝及其以前食物都是百姓用来饱腹的,对于食物的味道并不太讲究,后来引进蔗糖之后麦芽糖和蜂蜜被迅速取代,麦芽糖主要是在北方地区发展较早,食用历史较早。

  俗话说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 外人初到江南,往往认为当地菜太过甜腻,以杭州、苏州、无锡为首的江浙城市,尤其以苏州、无锡为最,是中国为数不多以偏甜口味出名的城市,糖醋排骨、糖芋苗、清水油面筋、蜜三刀,这些菜十分之一的重量来自糖浆,可想而知江南民间对甜有多宠溺。在重要的节日里,年初一的糕丝、元宵节的汤圆、清明节的青团、洗佛节的乌米饭、端午节的粽子、重阳节的重阳糕、腊八节的腊八粥,无一不是甜食,而日常生活中,糖藕、酒酿、花糕、去片糕等,简直甜过初恋、不甜不要钱,传递着江南地区米香味甜的饮食特征。

  传统相声《报菜名》里所说的“南甜北咸,东辣西酸”更是强化了国人心中江南嗜甜的印象。但是实际上,江南菜的变甜只是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。苏南爱吃甜是有历史依据的,其实正是在于糖的普及。古时候人们的衣食住行取决于自然环境,环境主导着食材的生长,也就掌握了人的生死。甘蔗的生长区就为了蔗糖的主产区,蔗糖主要是在南方地区,甘蔗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省区,甘蔗需要种植在亚热带热带地区,自然环境是主导中国甜食布局的最大因素。甘蔗制糖远在汉朝就开始了,到公元五世纪蔗糖制作已初具规模,发展到唐代已居世界领先地位,至于到了明代,甘蔗制糖已经炉火纯青,相当完美了。但直到明代后期,糖仍然是很珍贵的稀少物品。

  作为中国最大的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,这里是富商云集的地方,在整体偏冷的中国,糖一直是来自最南方的稀有物资。只有皇室和富商才能大量采购,富豪们为“烧钱”展示身份,因此越来越多的蔗糖便最终培养出了爱“甜口”的苏南人,甚至煮个青菜都要放糖。王世贞所撰的《燕山堂别集》卷十三里记载,万历皇帝派司礼监太监张诚赏赐权臣张居正“银三百两、白糖一百斤、黑糖一百四十斤、蜜二十五斤。”所以糖在当时一直都是一种昂贵的产物,甚至可以被当作礼物互相赠送。尽管如此,糖的产量低位徘徊,价格居高不下,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,难以惠及整个社会。以江南地区为主的南直隶,社会安定,经济发达,百姓富庶,有能力付出一笔甜蜜的开支。

  看沈括写的《梦溪笔谈》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,沈括写到当时的中国“大抵南人嗜咸,北人嗜甘”。我们都知道沈括是北宋人,他所著的《梦溪笔谈》大约成书于十一世纪晚期,距离现在已经接近一千年。清乾隆时期,文学家袁枚《随园食单》里提到江南菜肴,糖广泛应用于烹饪之中。“清末民初三大记者”之一的徐凌霄撰写了《旧都百话》,曾坦言:“南人喜甜,肴馔果点,以糖为庖制之要素。”

  在冬季,江南湿冷的气候,加剧了人体的能量消耗。对此,吃口甜食,是最有效的能量补充手段,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。当地的风土人情,是江南菜口味偏甜外在动因。如今,苏州的宴席仍然保留着三道炒菜之后必上甜点的传统,表示对客人的尊重。烹饪用糖的普及,代表着糖和江南日常饮食的结合。历史的嬗变,社会变迁不光带来了南北方经济地位的变化,在食物口味上,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祖先,口味一旦形成,就很难改变了,以至于形成了现在常说的南甜北咸。


上一篇: 四年不涨价,野味十足的菌菇火锅,集齐了江阴人对菌子的所有幻想,一口沦陷!
下一篇: 我国大部分中药材未开展标准体系建设 品质亟待升级